乾隆与假山王国“狮子林”的渊源
乾隆与假山王国“狮子林”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。
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康熙皇帝巡游至此,芜湖假山景观,赐额“狮林寺”。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,先后多次题诗、赐匾额,可见其爱之深切。
据史载,乾隆二十二年春(1757年),乾隆二巡江南到苏州,他取来倪云林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。赐匾“镜智圆照”于狮子林寺,双题五言诗《游狮子林》,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“御碑亭”。
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乾隆三游狮子林后,题下“真趣”匾额,又作“游狮子林即景杂咏”七绝三首、七律一首。回京后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了一座狮子林。
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乾隆再次南巡,见到了徐贲画的《狮子林十二景点图》,十分感慨。六游狮子林后,在《游狮子林三叠旧作韵》中写道:“真山古树有如此,胜日芳春可弗寻。”
园博馆的“中国古代园林厅”集中展现了中国园林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。在*四部分“中国园林的成熟”专题,展有苏州狮子林现状平面图及“真趣”匾额。以狮子林等经典园林为例,表现宋、元时期的园林对意境和内涵的重视,以展现中国园林发展至成熟的阶段特征。假山叠石的趣味早在古时就有所体现了,清朝宫廷工程中的假山叠石,多由叠山世家“山子张”所作,以“理石之精微”、“堆土之奥妙”,造成岩、峦、洞、穴、涧、壑、坡、矶,“宜台宜榭”,园林假山景观,“成径成蹊”。从选石到堆叠做到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颐和园内现存叠石多处,大部分为清漪园时期遗留,手法与江南名园有师承关系,是研究造园艺术的重要实物。园中的叠石假山多数都是园林主景的陪衬,佛香阁两侧和后山四大部洲叠落的假山,都高达20多米,它们的特别之处是与真山交融,使**与人工浑然一体。万寿山原山形不理想,除以挖湖之泥填补外,主要利用假石与**山石相结合营造山形,以**山石显示自然。万寿山前山东起景福阁下,西至湖山真意下,或叠石成层次,或石造蹬道形成立体交叉,再以假石包山脚,弥补前山坡平之不足,假山景观价格,仍在千峰彩翠城关下及山之西麓**山石,不漏人工之嫌。后山更利用高低起伏之山势,以叠石成峦成涧成矶成洞,为倚望轩、看云起时、构虚轩、绘芳堂、嘉荫轩、澹宁堂造成不同的意境。尤以假石与**山石相结合,形成赅春园的山地园特色。另外叠石为台,为各式建筑立体布局提供条件。万寿山前山主体建筑群全部分建于逐步升高、层次分明的叠石之上,佛香阁高耸形成全园中心。左右二亭下的高层叠石中设洞,上下相通。后山绮望轩、南湖岛上的涵虚堂俱建于叠石成洞之上。颐和园中的叠石造景,继承了中国园林造景手法的精髓,仁寿殿后叠石成屏,成为障景,转径而豁然开朗,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谐趣园内叠石成“涵光洞”假洞,以假成真。夕佳楼前堆太湖石仿狮子林,含新亭前数堆太湖石,*成一局。
总之,颐和园以它高**的叠石和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充分体现出“莫谓此中天地小,生产人造假山景观,卷舒收放卓然庐”的趣味,更洋溢出“一峰剥尽一峰环,折经崎岖绕碧湍,拟欲寻源蕞深处,流云飘渺隐仙坛”的意境。
所以小编认为假山假石即使是现在在园林工程中也是很重要的。
塑石假山的施工要点:
1、骨架焊接制作
建造骨架结构骨架结构有砖结构、钢架结构以及两者的混合结构等。砖结构简便节省,对于山形变化较大的部位,要用钢架悬挑。山体的飞瀑、流泉和预留的绿化洞穴位置,要对骨架结构做好防水处理。
2、钢网片焊接制作
在已经成型的骨架上面铺上小型钢筋,用电焊机焊接、固定、造型。这一步基本能确定假山的基本形状。
3、钢丝网片绑扎
把钢丝网铺在已经造好型的钢架上,然后用小钢丝进行捆绑、固定。
4、抹灰
泥底塑型用水泥、黄泥、河沙配成可塑性较强的砂浆在已砌好的骨架上塑型。反复加工,使造型、纹理、塑体和表面刻划基本上接近模型。
5、造型
塑面在塑体表面细致地刻划石的质感、色泽、纹理和表层特征。质感和色彩根据设计要求,用石粉、色粉按适当比例配白水泥或普通水粉调成砂浆,按粗糙、平滑、拉毛等塑面手法处理。
6、颜料面油
上色在塑面水分未干透时进行,基本色调用颜料粉和水泥加水拌匀,逐层洒染。在石缝孔洞或阴角部位略洒稍深的色调,待塑面九成干时,在凹陷处洒上少许绿、黑或白色等大小、疏密不同的斑点,以增强立体感和自然感。